历史文化

  南头古城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始于东晋,已有近1700年历史。从东官郡到所城,再到新安县,南头古城成为深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东晋以来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兴亡更替,是深圳和香港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南头古城主街风貌以岭南广府建筑风格为基调。


  深圳的广府人自宋元之交迁入深圳,主要居住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地区,广府文化是清朝以前深圳文化的主流文化,也是深圳传统建筑的主要来源,深圳地区现存的传统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含有大量来自广府文化中心地的传统文化因素。


  平湖是龙岗广府文化集中的区域。作为广府人的栖居地之一,平湖有许多老围。其中在平湖当地,建围早、出名的是伍屋围、大围、松柏围。三座老围位于平湖街道凤凰社区和平湖社区,建于明朝中前期,距今五六百年。其中,松柏围数十栋120余间清代建筑,以房子顶部的镬耳形封火山墙为醒目,是龙岗地区清代广府建筑的范本。


  客家人是历史上迁入赣闽粤三角区的汉人与当地的畲族等土着居民融合而成的一个具有独特客家方言系统、独特文化习俗和情感心态稳定的汉族支系。清初“迁海复界”政策有关,客家人大批量进入深圳,大都是来自今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县,带来了客家传统文化因素。深圳是客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点,许多客家遗迹都可以显示出滨海客家的海洋文化特点。


  为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探讨深圳客家历史文化与创新发展,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首届客家文化创新论坛”日前在深落幕。此次共有1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客籍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前来参加。22日上午市领导和专家学者代表致辞,下午进行了分组讨论,还特设一个青年论坛和企业论坛。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致辞表示,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深圳本土的客家人可以说是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早见证者。深圳的客家人早于明代迁入,而大量迁入则是在康熙年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客家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渐渐在这个新城市站稳脚跟,成为深圳原住居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深圳滨海客家文化,深圳“鹏城”的别称也来源于境内的客家古建筑群。

人口

  历史上,深圳前身宝安县(新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深圳很早的客家人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翔实可证的资料,但大批量客家人进入深圳,则是在“迁界事件”发生之后的清康熙乾隆年间。


  深圳的广府人自宋元之交从东部迁入深圳,主要居住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地区。广府人散居于龙岗,平湖可谓是龙岗区广府民系为集中的街道,在辖区12个社区里,有2个讲客家话,10个讲平湖围头话。唐安史之乱后,纷扰随之而来,每逢战争,岭南就成了“避风港”。这个过程中,广东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的重要中转站,而广府人落户平湖也正是历史必然。


  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实施迁界,“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口”,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再迁30里。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其他地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才得以复界,原居民回归者甚少,于是招垦粤东等地的客家人入籍新安县。粤闽赣和东江流域客家人,尤其是梅州、惠州等地的客家人,在优惠招垦政策的感召下,纷纷奔赴滨海深圳,掀起了恢复生产、开荒垦殖、重建家园的新高潮。


  2018年,深圳流动人口增量达到49.83万人。


  截至2019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增长0.1%,占比重63.2%。


  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单一的民族成分,发展到2002年已拥有55个少数民族,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汇聚齐56个民族成分的大城市,被国家列为全国12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城市之一。2013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9万人,超过上海、北京、广州,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大的城市。年内,深圳市1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2个,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多的是壮族,其次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布依族、满族、彝族、朝鲜族、蒙古族、黎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560061人。